《植物研究》
意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寄托着人们独特的生活观念、情感及思维的反映模式等,《古诗十九首》作为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在谋篇、摹景等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独特意象运用亦如此。孤罔无措的环境使得文人开始重视个体生命情感,借大众最耐人琢磨且有代入感的植物意象来表述浓烈的叩问与慨叹。文本将《古诗十九首》中出现的植物意象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理解与分析,把握植物意象在古文诗词中的作用。以下按时序自然生长、依轮回生命衰亡、情思依附这三个方面对《古诗十九首》中植物意象的内在意蕴进行解读。
一、按时序自然生长
孔夫子曾有“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文人向来以草木荣枯作为辨明时序的参照物。在《古诗十九首》中,具有此类意义的草木形貌有“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绿叶发华滋”(《庭中有奇树》)、“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秋草萋已绿”(《东城高且长》)。
《青青河畔草》写一位歌舞女子思念在外远游的丈夫,在春草和柳荫间,展现对爱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春草游子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王维《送别》中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本诗首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郁郁”均意在描绘植物丰茂之感,“青”言色调,“郁”表丰满。由此绵延浓郁之景联想到漂泊天涯的游子孤独怅惘的内心。此外,古人言柳多有留恋之意,且柳多种于檐前屋后,象征故乡,借此表现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本诗中,以青青之草和苍郁之柳意表时序,年岁更替中渴盼意中人归期。
《庭中有奇树》讲述一位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庭中树枝繁叶茂之感跃然。这里的“奇树”不单是起兴意象,更是由树而人,由人而情。“绿叶发华滋”描摹出了高洁俊美、馨香袭人的“奇树”意象。思妇环绕树前,心中对丈夫有着无限的眷念之情,这与身旁的茂密情状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此时此景深深嵌入人心,难以忘怀。
《涉江采芙蓉》记叙夏秋交替荷花盛开之时,采莲姑娘们乘着一叶扁舟,在“莲叶何田田”中穿行,岸旁还有气味芬芳的兰草、蕙草,姑娘们在谈笑间将它们一并采摘,都预备着归去后送给心上人。“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却在倏然间拉回了读者视线,姑娘们虽采摘了象征美好和希望的芙蓉,可心上人却未在身边,在忧伤直至终老的失意中暗含着女子岁月空逝、年华不待的深刻感伤。
《回车驾言迈》中“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以万物盛衰的自然现象来抒发人生短暂、故人“立身”宜早的思想。“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描绘诗人独驾于漫漫长路,见浩浩春风吹拂摇动着原野上无边无际的萋萋青草,倏然间思绪万千。
《东城高且长》中所述“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诗人可能独自一人,在排列井然有序的屋舍外徘徊后又回到了出发的地方,诗人以此景巧妙暗示眼前这种景象正如周而复始的苦闷生活一样。四野茫茫,转眼又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欧阳修《秋声赋》)的秋风,使往昔葱郁的原野变得凄凄苍苍,甚至可以感受到风中夹杂着苦涩的尘土味道,万物衰败的低迷气氛扑面而来。从“高且长”的东城,到凄凄惨惨的枯黄无力的秋草,使诗人眼中的一切都步入苦闷人生的某种循环中,诗人不禁自我发问这一切何时起何时落?
《古诗十九首》中对植物意象的集中叙述是春、秋两个季节,按照时序自然生长进行描绘。无论是万物萌动还是百草凋零,在诗人看来,都是白驹过隙、转眼即逝的景色。从诗人自身角度出发,伤春悲秋,这与萧索的外界环境不期而遇、相互融合,艺术地展现了复杂心绪相互融合后的悲伤之美。这与失意文人的生活感情相一致,一是对意中人深刻的追寻,二是对运蹇命薄之官场失意的普遍表现。
二、依轮回生命衰亡
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青青陵上柏》中“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以“柏”的繁盛衬下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以柏树起兴,并以这样独特的对比,巧妙比喻了人生短暂如寄天地的意蕴。诗人游行于山水之间,却并无出行时纯粹的乐感,诗人所忧,不仅是生命短促,更是天地广袤间无处安身立命之若悲。
《明月皎夜光》记述一位失意者抱怨显贵的朋友不念旧谊、不愿援引的心绪。“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中“白露”意在生命短暂、沾草之露。其依附野草而生,多在旭日将升、百鸟将至时化为虚有,以“白露”短暂易逝衬秋草无奈之感,以自然规律展开描写,更有一种旷然于天地间的悲凉感。将这些意象融合在一起,是生机没落的象征,虽有消极意味,但却来自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来自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的思考,是真实生活点点滴滴的情感反馈与积累。
上一篇:千山之祖万水之源读诗经笔记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