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研究》
缩小自己,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得以放大世界。
哲理的故事:孙英宝是中国第四代植物科学绘画师。
有一回,北京大学古生物学家郝守刚拿来一块在云南曲靖发现的四亿年前的化石——胜峰工蕨,希望孙英宝能为其配图。孙英宝看到压平后的植物纹路稀疏,形状模糊。
郝教授告诉孙英宝,胜峰工蕨是丛生植物,外型有点像马齿苋,乍看上去,像有数不清的枝干缠绕在一起。孙英宝先去植物园找到很多马齿苋细细观察外型,几天后稿子完成。郝教授对此挺满意,就让孙英宝投稿给美国一本权威的植物学杂志。该杂志主编很快联系了孙英宝,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化石有一定的厚度,你画出的植物图只呈现出三十多个枝条,整体效果还不够饱满,立体感也不强。”
孙英宝却十分为难:如果盲目叠加枝条,最终呈现的效果将是一片黑,那样更糟糕。该怎么画呢?孙英宝很迷茫。
有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翻看拍下来的初稿图,放大各个局部一点点去看。他突然觉得那些枝条不是枝条,倒像是森林里的树木,一棵挨一棵,密密麻麻。他想:我一直都是站在普通的比例视角去绘制植物图,所以画不出枝条的错落有致。如果我缩小自己,把这丛植物当成一片茂密的森林,然后走进去,是不是就容易掌握枝条间的位置关系,想象出枝条叠加呈现出什么样子?
孙英宝兴奋起来,着手“走”进“森林”,想象着前后左右枝条再把放大版的枝条位置、枝条关系捋清楚,然后在实物图上一点点修改。经过二十多天“走森林”,孙英宝依靠“把自己缩小,将植物放大”的思维,总算绘制出了层次清晰、繁复而并不杂乱的胜峰工蕨植物配图,重现了四亿多年前的姿态。
不久,这张植物绘图就在美国的植物学杂志发表了,并引起了国内许多植物考古学专家的注意。又有植物学家请其配图,结果这次孙英宝只用了五天就完成绘画。朋友惊讶地问:“第一次花费了二十几天,第二次却只用五天,你是怎么做到的?”
孙英宝笑着说:“第一次‘走森林'时我懵懵的,一路走一路不断寻找方向;第二次‘走森林',我沿着‘老路'走,自然快了许多。”(张珠容)
故事的哲理:
缩小自己,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得以放大世界。很多时候,人们不能深入了解一件事物,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躬身入局”。当你迷茫的时候,不妨沉下去,钻进去,你可能会豁然开朗。
上一篇:从来不管就能泛滥成灾的一年生植物,随便养就
下一篇:没有了